|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文昌宫背后的历史沧桑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0月30 10:55:45
百年文脉,何以孤立于一座废弃的校园之内?
是历经历史沧桑所致,还是因为战乱或人为破坏,让这座与校园格调并不一致的建筑成为古老的见证?
在今天的落寞下,它在诉说着怎样的命运?它又有怎样的不凡之处,以至于围绕它的声音愈来愈强?
墙体上张贴着的三张白纸上赫然写着“文昌宫”三个红体字.jpg
墙体上张贴着的三张白纸上赫然写着“文昌宫”三个红体字。
回顾:
2001年9月13日,华西都市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拆还是留?危房困扰眉山师范师生》的文章,对已成危房的文昌宫进行了报道。
2004年2月25日,四川日报以《谁来保护文昌宫》为题关注了文昌宫的保护问题。
2010年5月,本报分别以《眉山文昌宫,我们很担心你的命运》、《拯救文昌宫,社会各界来“把脉”》为题,更是将随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道街校区一起被拍卖的文昌宫保护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与诸多媒体的报道一并而起的,是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众多的网络论坛上,与眉山文昌宫相关的帖子比比皆是,纷纷指向文昌宫的保护问题。
这个曾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昌宫,究竟为何物?它何以博得社会舆论的关注?在高楼林立的今天,危房文昌宫是否体现了些许的价值?它究竟尚存怎样的价值呢?
孤立在校园内的古建筑文昌宫.jpg
孤立在校园内的古建筑文昌宫。
一
文昌宫位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道街校区内。因为学校搬迁及校区被拍卖,这里的一切已经告别朗朗书声,开始沉寂起来。
铁门依旧在,只是挂上了一把大锁,门口搁置着两张“一切人员、车辆不得入内”的告示,从而劝住了行人要往校内进发的脚步。表明来意后,看守大门的老人为记者开启了校门,“咔嚓”一声清脆的响动,大锁打开了,记者进入了校园。
曾经成荫绿树、青青草地、干净校园都已消失不见,呈现在眼前的,只剩下稀稀落落、随意铺陈在地上的枝桠。校园内土地被翻动过,凹凹凸凸的,垃圾、杂物遍地分布着。昔日校园,如今一片荒芜。
看门的老人为记者指明了文昌宫的方向,“直走再右拐,看到黄桷树就对了。”果然,穿过一条小径后,视野里出现了一棵很大的黄桷树,树干很粗,需三四个大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子长得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而长长的根须则不经意地透露出岁月的沧桑。
在黄桷树旁边,一座上下三层约20米高的仿宋建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定睛一看,墙体上张贴着的三张白纸上赫然写着“文昌宫”三个红体字。很难想象,这座其貌不扬的小楼竟然正是集诸多媒体报道与社会关注于一身的“文昌宫”。
翻阅民国十二年版《眉山县志》可知,文昌宫即文昌祠经书楼,祠内供奉文昌帝君像,为学子们祈求神灵佑护获取科举功名的祭拜场所。文昌宫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州克星额对其进行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州牧但祖荫对其进行补修。
而今的文昌宫,占地面积234平方米,巍然保持着坐东向西的姿态,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梁架为穿斗式,三穿用四柱,面阔三间,长12.5米,进深三间9.25米,廊深1.9米,底楼层高5.2米,二楼层高3.75米,房通高12米,素面台基高0.5米,阶梯踏道两级。
细细打量文昌宫,不难发现,这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建筑已然拥有着明显的沧桑感,岁月在其风貌上刻下了重重的笔迹。柱子没了光鲜亮丽的朱红色,表皮大多裂开脱落;窗户被大小不一的木板或广告布遮住,俨然被打了很多个大大小小的补丁;玻璃残缺不全,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屋外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和三脚架,屋内堆放着一些桌椅和杂物,而屋顶上则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在其背面的墙上,“危房,请勿靠近”的告示牌歪歪斜斜地耷拉着。整个文昌宫摇摇欲坠,杂乱不堪。
百年文脉,何以以颓败的姿态孤立在被废弃的校园内?作为曾经庇佑眉山学子的文昌祠,如今身在何处?守护着空荡校园的文昌宫,又在向世人诉说着怎样的命运呢?
同样拥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文昌宫与黄桷树.jpg
同样拥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文昌宫与黄桷树。
二
也许是身处清幽校园之内的缘故,文昌宫并不为校外的年轻人所知,甚至连中年一代也对它知之甚少。在学道街,记者试图从过往的行人那里得知关于文昌宫的哪怕是一丁点的故事,却未能如愿以偿。如此一来,想要听到文昌宫的故事,只能去那些年纪稍微大点的人那里寻访,因为文昌宫里或多或少存有他们年轻时的记忆。
1978年,方建武初来眉山县师范学校(现眉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学道街校区)任教。那年的他,才48岁。在校园内逛了一圈后,他便被校园内一座造型优美的古建筑吸引住了。在闲暇时,他总乐于聆听同事、朋友说起关于这座古建筑的悠远传说。根据他们的说法,文昌宫是眉山的百年文脉。“文昌”即文运昌盛之意,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屈原的《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先署众神以并毂”,即是有关文昌神最早的记载。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古代星相学家认为它是吉星,主大贵。后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过去学童破蒙,科场应考,多往文昌庙崇祀。
他们还说,在这里,走出去一批又一批教育界的优秀人士,乃至于现在任教于眉山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出自这里。
文昌星是否偏爱这里我们已无从探讨,但古今爱上海才辈出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眉山县师范学校,方建武任教十多年,而作为当时学校的图书馆,文昌宫没有少收纳他的脚印。“当时,文昌宫还算是比较完好的,第一层是阅览室,第二层是藏书楼。书籍有很多,毕竟是学校的图书馆,还有一些线装的老书。师生都喜欢去里面看书,书香味很浓郁,氛围也很好,读起书来很轻松。老一辈们都说,是文庙的灵气感染着学校,但现在就只剩下这个文昌宫和那边一条以文庙命名的街道了。”回忆起三十二年前的情景,现今八十岁的方建武稍稍有些费力。
方建武说,文昌宫见证了眉山在一段时期内的文脉传承,更承载了眉山师范学校一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应该好好保护起来。可是,看着文昌宫孤立废墟中,无人问津,甚至还一度面临着被拆毁的危险,他很心痛。
49岁的邹伦文是2006年来到这儿的。那个时候的文昌宫,非但不能作图书馆使用了,而且还被列为危房,局部有裂缝、倾斜,房子内被虫蛀了,正门梁和横挑垮了,四面墙壁上都写着“请勿靠近”、“危房”等警示语,且被木材团团地围禁起来。因为既没有拆除也没有加固维修,文昌宫成为每天须从此经过的师生们的“心头之患”,路过时只得加快脚步避而远之。尽管文昌宫已到如此糟糕的境地,邹伦文仍认为该保留下来,一来文昌宫的历史很悠久,是眉山千载诗书城的文化沉淀,二来可以让后世从中沾染些许的灵气。
三年前,殷成华来到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当保安,他清楚地记得这座校园内唯一的古建筑。可惜的是,古风貌尚存的文昌宫已成为危楼,被人隔离在铁丝和木板圈定的范围之内。他说,曾听人摆谈过文昌宫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前供奉过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及其化身魁星、瘟祖。
经历了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后,文昌宫顶上的翘角已残缺不全,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危房更是倾斜了。而这次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被拍卖,但愿不会给危房文昌宫再造成破坏。所幸的是,日前听说接手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道街校区的开发商将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文昌宫进行维修保护。
岁月在文昌宫的风貌上刻下了重重的笔迹。.jpg
岁月在文昌宫的风貌上刻下了重重的笔迹。
三
据民国十二年版《眉山县志》记载,“文昌为星,宜类祀于天神。今像祀者,梓潼神也。道流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 梓潼神,又称为梓潼帝君、文昌帝君,是民间尊奉的司禄主文运之神。
梓潼文昌帝君最初是蜀中民间尊奉的神灵,后经过历朝帝王的追封、文人学士的推崇、儒道释众派的演绎、百姓庶民的朝拜,影响极其广远。人们把文昌与孔子并列,称之为“北有孔子、南有文昌”。这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汤公》中可见端倪:“凡士子生死录,文昌及孔圣司之,必两处销名,乃可他适。”道教的文昌和儒教的孔子,成为天下士人的精神主宰,每逢科举考试之年,士人无不膜拜祈祷。
“如果当时眉山的教育不兴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多,估计文昌宫也修建不起来,即便是修建起来了,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维修、补修。”邹伦文如是说道。
然而,这座见证着眉山教育进程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古建筑文昌宫,却在二百多年的文脉传承与岁月变迁中,被战事、劫难与自然因素破坏,风化严重,残破不堪,成为一座颤颤巍巍的危楼,侥幸存在于一些人的记忆边缘。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道街校区搬迁拍卖之前,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文昌宫看管护的责任主体是文物所在单位,也就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道街校区。然而,现在,学校已经搬迁拍卖了,文昌宫看管护的责任主体成为了接手的开发商。就当前文昌宫的状况来看,接手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道街校区的开发商将如何保证文昌宫古建筑不被损坏?对文昌宫进行维修,又该以何种方式进行?仍然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文昌宫内堆放着一屋子的杂物。.jpg
文昌宫内堆放着一屋子的杂物。
四
东坡区文管所所长杨宇春告诉记者,作为一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文昌宫的保存状况比较差。因为资金不足,从“二普”至今,文昌宫都未进行过维修。多年风雨侵蚀,木结构遭虫蛀,屋面漏雨,加上“5.12”地震带来的破损,文昌宫已成危房。
而之所以要对成为危房的文昌宫进行维修保护,是因为文昌宫为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是东坡区存量不多的清代建筑,是研究清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当然,它也是东坡区仅存的一座文庙,是研究儒学的重要资料,这无疑对有着“千载诗书城”美誉的眉山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文昌宫具有其他任何文物点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至于如何对文昌宫进行维修保护,杨宇春表示,从文昌宫的现状来考虑,估计要对其进行大修,尽可能地保留其原风貌,将能用的原材料一一用在它本来的位置上,而对已损坏、无法继续使用的材料,则用新的去替换。总之,要本着主体结构不改变、历史原貌不改变的原则进行维修,如此也不会破坏其文物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