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同质化的问题,结合地域性建筑设计研究,探讨了四川大学眉山新校区的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校园内部功能与用地实际矛盾作为设计出发点,结合巴蜀地域文化,探索性的提出基于功能理性及巴蜀地域性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功能理性;地域性;巴蜀文化;校园规划设计;
1项目背景
四川大学眉山新校区位于四川眉山,眉山校区地处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学校选址被山水包围景观优势强,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大学校区,是落实成眉同城化的重要举措。在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新校园规划设计中,方案设计主要思考如何功能上满足任务书的理性思考同时,注重地域文化上的精神表达,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基于功能理性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00公顷(3000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约1000亩,远期建设约2000亩。规划校舍总建筑面积约为123.58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08.41万平方米,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面积约15.17万平方米。将满足20000名学生使用需求。建筑密度小于30%,限高60米。用地范围内容积率约为0.8,而一般大学的容积率控制在0.5~0.6。基地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基地内有丘陵地貌特点,水塘农田纵横交错,微地形丰富,生态宜人。基地内一期用地范围无现状建筑构筑物、二期用地范围尚有部分养殖农舍、农具辅房待拆。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和基地的踏勘,校园用地土地资源紧张,容积率大,基地规整,地域文化十分浓厚,最高效最经济的空间布局彰显巴蜀文化,川大精神是本次设计考虑的重点。
2.1总体构思
“古蜀之眼,东坡水月”——校园总体构思旨在融合蜀地、东坡、山水文化精神,体现四川大学海纳百川的总体校园空间格局。蜀魂古蜀文化,巴山蜀水孕育出璨烂开放、兼容并蓄的古蜀文明。综合学习及公共教学中心为古蜀之眼。校园规划在充分挖掘优秀巴蜀文化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实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
2.2根据使用要求确定规划结构
基于校园北侧已规划生态三宜组团,南侧规划高质创新组团的功能定位,确定了四川大学新校区 “北学南研”的总体布局,即:北区以学生学习、生活为主体,对接都市田园观光区,南区以产研创新平台的主体,对接东部中央创新区,实现校城功能高度衔接。
为保证校园内部功能联系的均好性,布局采用“核心放射型”空间构成,形成一核、一带、一环、两片区、六轴线的整体格局。
其中“一核”是指——综合学习及公共教学中心核,它是整个校园的功能核心,设计通过对川蜀文化的探究,赋予一核“古蜀之眼”的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整个校园的人文之眼、学术之眼,是统领川大功能空间的中枢神经元。
“一带”是指——环核心岛学院集群带,是北区重要的综合研学群落。规划采用文理交替布置,实现学科交叉的空间组合。
“一环”是指——校园共享活力环,是串联学、住、研三大板块的校园大动脉。
“两片区”中,北区师生生活组团,为20000名在校师生提供住宿、餐饮、健身等配套;南区产研组团,是为校内外来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办公、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研综合体。两个片区功能独立,互不干扰。
“六轴线”是指西、南、北三条校园礼仪轴线,以及串联生活区与学研中心的三条公共通廊。
3基于巴蜀地域性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大学是核心的文化机构,附着于校园空间的文化特性是大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根本保障”[1],浓郁的历史文脉底蕴和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校园空间的互动影响,建筑地域性的空间设计中,基于地域性是另外一重要设计策略。
3.1核心放射式组团布局
在“北学南研”的总体功能布局基础上,细化校园功能分区。校园中心以综合学习中心为核心,汇集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数字文化展厅、数据中心、公共教学楼及实验室、大型仪器技术平台等校园公共建筑功能。
往西侧校园主入口延伸,分别布置行政办公楼及具有对外交流、社会共享属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体育馆。
“北学”——以环型布局的五大学科集群为纽带,联系外围学生及教工生活区。“南研”——以东坡文化研究院为龙头,组团式布置各大产研平台。二期南入口礼仪轴线端部,则以生态小岛布局校史陈列馆,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
3.2山水园林式校园环境
整个校园景观格局与眉山山水城市相融相生,和谐统一。保留原有地形,最大限度减少土方作业量,在获得原有山水地势的基础上营造园林式校园。川境四塞之国,地域文化生于山,开放交融依于水。眉山校区景观设计汲取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人文精神,融合“东坡水月”的园林意境,营造文化与自然共生的山水校园。核心区整体地势顺应原始地形,依山就势展开,最大化尊重自然风貌,契合与自然相融的山水校园精神。
校园设置中心湖,以水面为中心,借助湖面和水环环绕展开的滨水步道,其形态在几何形和自然曲线之间无缝转换,结合生态休闲绿地和丰富的微地形高差山水处理策略,形成了校园重要的休憩景观步道系统。眉山校区总体景观自水而生,规划设置多维滨水空间。其中,环东坡湖休闲绿带——打造中央开放景观驳岸;环学院人文绿带——形成滨水学术交流空间;环生活活力绿带——布置体育运动场地;环产研生态绿带——营造宁静自然的科研休憩空间。